绵阳论坛官网 - 绵阳人的网上家园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博会“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活动举行如何抢占未来产业“主赛道”?

[复制链接]

484

主题

485

帖子

219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博会“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活动举行如何抢占未来产业“主赛道”?,绵阳论坛
         “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高端对话
          九月的绵阳,秋意渐浓。涪江水静静流淌,而九洲体育馆内,却涌动着一股关乎产业变革的热流。
          9月26日,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活动拉开帷幕。多位院士专家学者聚焦全球颠覆性技术前沿,结合绵阳“587”现代产业体系,解码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的融合密码。
          一份报告,度量未来的方位——
          “今天我们发布这份报告,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系统评价中国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进程?”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李惠安佩戴着AI眼镜,为与会者带来沉浸式的发布体验。
          他身后的屏幕上,动态呈现着《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报告(2025)》,这是国内首个聚焦颠覆性技术产业转化的量化评估体系和战略研判工具。报告中“技术-产业-区域”三维穿透的核心框架,如同精准的坐标系统,将高温超导材料、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8个前沿领域在31个省、市、自治区的发展态势清晰标注。
          当讲到可控核聚变指数的地域分布时,他特意停顿:“四川省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形成了涵盖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种技术路线的完整布局。”台下,不少与会者迅速在笔记本上圈下关键词。
          对四川、对绵阳而言,这既是一张“体检单”,更是一幅“导航图”。在与会代表看来,“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精准的‘诊断书’,我们不仅要保持技术研发的优势,更要在产业化落地上实现突破,为下一步精准布局未来产业提供重要参考。”
          学者把脉,指明未来的路径——
          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更是一场思想的接力,院士们从不同维度勾勒出未来产业发展的轮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肿瘤药理学家丁健,话题直指“中国创新药现状和挑战”。从创新药面临的挑战讲起,到当前研发新出路,再到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卡脖子”现状和应对,丁健院士表示,“我们实现了从跟跑、并排跑到领跑的跨越。”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专家杨善林关于《低空飞行器与未来工业互联网》的报告,引发了在场不少企业代表的浓厚兴趣。
          “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低空经济提出了时代要求,也奠定了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杨善林表示,随着eVTOL技术、先进无人机系统、未来工业互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定能推动低空经济从理论迈向现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什么是脑机接口?聆听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MAE)、脑网络组与脑机接口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蒋田仔带来的从“脑连接”到“脑调控”时,会场里响起阵阵惊叹声。
          他展示的不仅是脑机接口的技术突破,更是一种范式的革命——“未来,我们或许能通过精准调控脑网络,治疗抑郁症、帕金森病,甚至增强认知功能。”屏幕上闪烁的脑电波图,仿佛是人与机器、意识与代码之间正在搭建的桥梁。
          一场对话,凝聚突围的共识——
          17时,高端对话开始,主题鲜明——“聚链成群 创新突围”。院士、科研机构、创投机构、企业代表围坐一堂,主持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王卓昊开门见山:“共同探讨如何将产业‘新赛道’变为绵阳的‘主赛道’。”
          当前,绵阳正以“587”现代产业体系布局,推动更多创新场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如何将这一体系与全球颠覆性技术浪潮深度融合,成为对话焦点。
          如何在最可能产生颠覆性突破的领域抢占先机?中国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颠覆性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曹晓阳给出建议,发布报告揭示的产业化高潜力领域中,绵阳可控核聚变相关研究领域是高地,低空经济方向可重点布局,推动产业体系向未来升级。
          无独有偶。
          “绵阳在核技术、电子工程等领域底蕴深厚,这是发展量子科技的独特土壤。”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看来,绵阳可以在现有产业上布局量子计算应用场景,例如医疗健康、新材料等,要敢于率先开放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在“587”体系内提供宝贵的“试验田”。
          投资界代表则更关注创新生态的构建。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张思申从资本视角建言:“一个好的创新生态,需要增强人才供给、金融供给、技术经理人体系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已与绵阳有一定的合作,未来也愿意来绵阳设立专门的硬科技投资基金。”
          对话的共识在交流中逐渐清晰:绵阳“587”现代产业体系,正是“建圈强链”的最佳战场。当科技的种子落入产业的土壤,我们期待,下一次潮来时,这里能长出真正引领时代的森林。
          (记者 尹秦 王何力 王勇 实习生 李书仪 文/图)
          编辑:谭鹏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底部站长删除!
绵阳人说绵阳事!关注绵阳论坛!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客户端|绵阳论坛 ( 蜀ICP备2022009813号-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安全网站

GMT+8, 2025-9-29 11:06 , Processed in 1.496900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5-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