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日报社记者 方发勇/文 春天,是一个带着仪式感的季节。 日前,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绵阳科技城“十三五”发展规划》。对科技城而言,一个新的时间窗口打开了。 未来五年,科技城将向何处去,将开启一段怎样的航程,又将抵达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地?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从来就不只是留存在地方志上的冰冷记忆,而是与城市每个个体的生活热情相拥; 以五年为时间单元的规划,从来就不只是标注城市发展的时间刻度,而是与城市每个个体的命运紧紧相连; 未来五年,我们又将向何处去,将抵达何方?
不妨先把目光投向《批复》。 《批复》对《规划》实施提出了五个总体要求,重点又集中在第二个要求。 在《批复》第二个要求中,明确指出了《规划》实施所要坚持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基本原则、实现的主要目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主要目标,“努力把绵阳科技城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这个目标,较之不同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城建设使命的定位表述,既一脉相承,又更加明确。应当说,为科技城未来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出了路径,描绘了蓝图。 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
当今,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已然成为中国最强音。绵阳科技城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长虹、九洲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军转民企业,理应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走前头、作表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经验、作出贡献。这既是科技城建“城”的初衷,也是科技城的使命。 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 当今,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了军民深度融合。相比之下,我国正处在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科技城,军民融合是绵阳科技城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从国务院对全国8个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来看,四川是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唯一一个被要求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围绕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来推动“全创”试验的地区。在军民融合的大战略下,绵阳有责任、有义务当好排头兵。 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在广袤西部的内陆城市中,绵阳都是一座具有独特优势的城市,战略地位重要、科技资源富集、产业基础坚实、开放优势明显、政策体系完备、人居环境优良,是西部地区同类城市中创业环境较优、人居环境较佳、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曾有着璀璨而辉煌的过去,具有领先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发展增长极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试验田”“排头兵”“增长极”,三个关键词,勾勒出了科技城未来发展的图景,再一次回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科技城”这一重要课题。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批复》指出,“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深入推进科技领域军民融合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 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通俗地讲,要解决“生产的卖不出去,需要的生产不出来”的问题。 对科技城建设而言,面临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将“丰富的(国防)科技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生产力”,而突破口正在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每年高位增长的专利申请量有效转化为项目、企业、产业成果,是科技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几乎任何领域的运行都有一个体制机制问题。《批复》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对科技城而言,当下,就是要消除军民融合的体制障碍。
军民融合表现为资源整合,但本质上是利益整合,体制改革则是相关利益整合的深刻反映。近年来,绵阳加强了院(军)地交流合作,但由于科技城范围内中央级国防科研院所较多,长期存在军地两种管理体制,院(军)地“两张皮”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科技城未来发展,必须进一步消除院(军)地之间相互隔离的格局,实现“军地贯通”,形成统一融合需求、统一发展规划、统一资源配置的格局。 基础——深入推进科技领域军民融合。科技城以军工起步、因科技闻名,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可以说,军民融合是建城之基、立城之本、发展之源。 当下,军民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设立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任主任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又对军民融合发展专门作出指示,释放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强烈信号。当此之时,时与势都摆在了科技城面前。科技城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方能不愧对千载难逢的机遇。 保障——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科技竞争中最关键的要素,时至今日,其重要性已毋庸多言。 值得关注的是,《批复》指出,科技城发展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前面所冠以的定语是“创新创业人才”。这表明,科技城未来发展,两类人才将成为急需:一是科技人才,二是企业家人才。 切实抓好《批复》的执行落实,对科技城发展来说,当下紧要的事,就是抓好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全创”试验。 “全创”试验,被认为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赋予四川最重大的改革试验任务,其难得的政策机遇,一直被解读为“事关四川转型发展、长远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将其确定为引领四川 “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 在绵阳,“全创”试验被表述为绵阳发展征程中“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市委、市政府将其列为“头等大事”。
“全创”试验实施以来,绵阳创造性地制定出了构建军民融合“五大体系”作为总“施工图”,从构建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集聚、开放合作、金融服务五大体系,搭建起了“全创”试验的“四梁八柱”。
去年,绵阳确立的114项主要任务和49项重点事项基本完成,“五大体系”展现诸多亮点,形成了一批可向全省全国复制推广的“绵阳经验”。“全创”试验呈现出点上突破、面上推进的发展态势。 按照“全创”试验为期三年的工作部署,今年是第二年,也是“全创”试验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 关键之年,如何作为?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公布《关于印发2017年绵阳科技城建设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根据计划,今年绵阳科技城地区生产总值要确保同比增长8.5%,同时发挥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军民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此前不久召开的全市“全创”试验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第一次会议,对今年“全创”工作已作出了部署,提出在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开发、开放合作、金融服务五个方面取得新成效。 加快打通军民双向互动通道,在创新转化上取得新成效。军民融合的核心是资源配置,要义是破除军民二元结构,使军地优质资源优化整合。在创新转化上取得新成效,就是要加强军地双方之间的互动交流,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把绵阳的军工科技资源“富矿”,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壮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在产业培育上取得新成效。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落脚是要推动发展,目的在于壮大军民融合产业。在产业培育上取得新成效,就是要加快国防军工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支持引导更多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进一步做大军民融合产业规模,提升军民融合产业质量,走出一条军民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加快夯实创新人才资源支撑,在人才开发上取得新成效。人才是支撑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人才开发上取得新成效,就是要壮大军民融合人才总量,把各领域的领军人才、各专业的精英人才、各高校的优秀人才吸纳进军民融合方阵,共同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加快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在开放合作上取得新成效。军民融合本身就是开放合作的一种体现,只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扩大开放合作,才能实现深度融合,促进互动发展。在开放合作上取得新成效,就是要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信息、资源等要素在军地之间、绵阳与外部之间自由流动、精准融合,对内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对外寻求广泛支持、互利共赢。
加快畅通科技金融结合通道,在金融服务上取得新成效。随着“全创”试验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军民融合企业将会涌现出来,这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输氧供血”。在金融服务上取得新成效,就是要打通军民融合的投入通道,促进科技与金融“联姻”,更好发挥金融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 归结起来,这五个方面要取得的新成效,正是军民融合“五大体系”在今年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表现。 沿着“五大体系”指引的方向突破,正是绵阳人对《批复》的最好回应。 在这万物生长的节点,属于绵阳科技城下一个五年的时间,已经开启。我们又该拿什么许城市一个未来?
历史期待着下一个“绵阳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