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论坛 - 绵阳人的网上家园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个“三夏”,田间满满“科技范”

[复制链接]

353

主题

354

帖子

-30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3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9:2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三夏”,田间满满“科技范”,绵阳论坛

          游仙建设农业强区

        这个“三夏”,田间满满“科技范”,绵阳论坛

          机械化收割小麦

        这个“三夏”,田间满满“科技范”,绵阳论坛

          粮食管烘管存

          五月风起,农事正忙。
          莴笋育种,满足全国各地的不同生产需求;小麦、油菜抢收,780台联合收割机奔走在田间;粮食存储,不仅“管烘”,还“管存”……从“会种田”到“慧种田”,今年“三夏”,游仙田间地头尽显满满科技范儿。
          □记者 周钰 文/图
          科学种植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五月,正是莴笋新品种研发的关键时期。
          当前,走进位于游仙区的绵阳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种质资源圃,科研人员正忙碌着去雄、授粉等关键环节,为培育莴笋新品种进行新一轮的准备工作。
          “通过杂交育种,我们成功选育出了绵高青1号、绵笋1号、绵紫笋1号等一系列新品种。”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李家慧自豪不已,“这是我们针对全国各地的不同生产需求,选育的紫色圆叶、紫色尖叶等耐抽薹性强的新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市农科院还建立四川省内首个莴笋种质资源库,保存了500余份莴笋种质资源,并建设了15亩的种质资源圃、种植品系600多个。这些资源不仅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生产需求下的品种选择,更为新品种的研发和材料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为牢牢掌握种子“芯片”,自2010年起,市农科院便深耕莴笋研究,如今,“绵阳莴笋”已凭借其丰富品种以及研发和推广的国内领先水平,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种质资源库优势,利用分子育种和诱变育种等先进技术,不断创制出更多优质新材料,为‘绵阳莴笋’释放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李家慧表示。
          科学育种“首当其冲”,高效种植也“不甘落后”。
          近日,走进游仙区魏城镇,千亩高标准农田“田成方,连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机耕手驾驶插秧机来回穿梭,一株株翠绿的秧苗依次种下,不一会儿功夫,农田就披上了绿装。
          “往年我们人工栽秧,需要300元钱一亩。现在我们全部用的是机械化,只要80元钱一亩。”魏城镇种粮大户夏龙旭说。
          成熟一块、收获一块、播种一块。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近年来,游仙各地高效推进收播衔接,大面积推广机械化应用,确保农田高效利用。
          节粮减损 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机收是粮食“落袋为安”的第一步。
          仲夏时节,走进游仙区仙鹤镇金柏村帽儿山,放眼望去一片金色麦田,微风拂过,麦穗摇曳,麦浪滚滚,四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麦田里来回穿梭。
          一簇簇小麦被卷入收割机仓,收割、脱粒、除杂一气呵成,沉甸甸的麦穗摇身一变成为颗颗饱满的麦粒,金色麦粒倾泻而下,一辆辆运粮车满载而归。
          今年72岁的全国种粮大户唐以全,看着眼前的景象,难掩笑意。“今年我种了2000亩小麦,估计亩产可以达到400公斤,总产量能达到80万公斤,预计收入在200万元左右。”唐以全说,“如今,农业机械化成为我种粮的最大帮手,国家对粮食的重视,也更加坚定了我种粮的信心。”
          作为产粮大县,游仙区牢牢扛稳粮食责任,不断推进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今年我们全区的小麦种植面积达15.9万亩,预计产量可达5.52万吨。”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日前,我们组织调配780台联合收割机下田作业,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走进新桥镇王家坝村智勇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勇对于机械化收割,赞不绝口:“我今年采用的是一段式联合机械收割方式,4天就能收完300多亩菜籽,还不用处理秸秆。既省工省时,又解决了往年油菜收割损耗大的难题。”机械化收割,让游仙区25.64万亩油菜实现了增产增收。
          自动化仓储 解决村民后顾之忧
          粮食颗粒归仓,如何储存一直是许多村民苦恼的问题。
          “我去年种了200多亩小麦,收割的时候雨水较多,麦子的快速烘干和安全储存就很关键。当时魏城镇粮食烘干基地刚建好,我想去试一试,结果很快就烘好了,然后我把粮食存在那里,保存效果也非常好!”魏城镇宣化村种粮大户李世帮满是欣慰。
          李世帮口中的烘干基地,不仅“管烘”,还“管存”,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于是今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
          在魏城镇粮食烘干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控制面板前设置这批小麦的烘干温度、时长以及湿度。设置完成后,金黄的小麦颗粒便被履带源源不断地传送进烘干塔进行烘干。
          “我们基地有两座烘干塔,每天可以24个小时不间断工作,一天可以烘干小麦800吨,按照目前情况看,今年预计可以达成24000吨小麦烘干量。”魏城镇粮食烘干基地负责人申超说。
          为确保小麦烘干后的品质,基地引进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烘干技术。烘干塔内设有7个烘干段,运用履带将小麦运送至最高处,再自上而下经过7次烘干,最后从下方流出的小麦湿度便达到入库储藏的标准,能够大幅度节省烘干时间。
          此外,基地还会按市场价标准对粮食进行收购,今年以来,已经收购3000余吨小麦,总价值700余万元。
          “下半年,我们预计再建设一座日烘干量600吨的烘干塔,同时扩大储藏空间,提升烘干、仓储能力,进一步助力粮食安全。”申超信心满满。
        编辑:李志
绵阳人说绵阳事!关注绵阳论坛!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客户端|绵阳论坛 ( 蜀ICP备2022009813号-1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安全网站

GMT+8, 2024-6-16 23:04 , Processed in 1.356245 second(s), 4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5-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