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论坛 - 绵阳人的网上家园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年“悬空寺”独具特色的文物遗存

[复制链接]

315

主题

316

帖子

-455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4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22:2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年“悬空寺”独具特色的文物遗存,绵阳论坛
          石堂院的“小窦圌山”结构
        千年“悬空寺”独具特色的文物遗存,绵阳论坛
        千年“悬空寺”独具特色的文物遗存,绵阳论坛
        千年“悬空寺”独具特色的文物遗存,绵阳论坛
          石堂院摩崖造像局部
          石堂院位于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绣山村,现存有唐代摩崖造像,以及从唐至宋、明、清时期的题刻,时间跨度在千年之上,内容繁多,成为绵阳一个独具特色的文物遗存。
          石堂院摩崖造像和石刻题记,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绵报融媒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绝壁奇石“悬空寺”
          从魏城镇场镇出发,沿着一条乡村水泥路上山,一个院落不经意间出现在眼前,这就是石堂院所在。进入院内,几块悬空的奇石映入眼帘。悬石下面有条石支撑,想走近感受悬石之奇,突然眼前的光线似乎暗了不少,耳听山林的风啸声,再加上不时传来的滴答山泉之声,让人心生怯意,担心那巨石会滚落下来。
          正中两块悬石,相隔2米有余,悬石最上端,人们新建了一座木桥,将两块悬石连接起来。从下往上看,有“一线天”的视感,让人仿佛身处江油的窦圌山下。当地群众说,石堂院的这处景观,原本就有“小窦圌山”的称谓。
          石堂院的摩崖造像和部分题刻,就显露在这些“小窦圌山”右侧悬空巨石上。石堂院现存摩崖造像10龛,均为圆拱形龛窟,高度在35厘米至1米之间,仅有1龛保存相对完好,龛内是立于莲台座上的佛教造像,人物脸部丰满、双目微合,头戴冠、项挂璎珞、着圆领搭袖长衣。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其中两龛造像为一佛二弟子造像,也是头戴冠、挂璎珞、着圆领搭袖长衣,跏趺于莲台,两侧各立二弟子。
          正因为这些摩崖造像雕刻在悬空巨石上,让石堂院还有点“悬空寺”的韵味。在石堂院摩崖造像所在的石壁和周边石壁上,还有石刻题记9则,其中唐代绵州营田判官李汭所写《高凉泉记》中,有“构石如陨,匪錾匪凿。傍架绝壑,根山不落。上摩层霄,屹然岩岩。其间可俯而入焉,则空洞博敞,如堂如室”等文字,是对石堂院“奇绝”之境的真实记录。
          穿越千年的回音
          石堂院摩崖造像始于何时?目前找不到准确的记载,但从石堂院内的部分石刻题记中,可发现一些线索。
          在石堂院有一方残损石刻题记《石堂山高凉灵泉之记》,多数题记已不可辨识,但《金石苑》等有收录。从残损文字可以看出,这石刻记录的是武则天当政时期魏城县令崔融偕夫人到石堂山求子还愿的事情,落款时间为“大周久视元年岁次庚子十一月三日”。
          但还是从《石堂山高凉灵泉之记》中可以看出,石堂院的起始时间或许更早。石刻题记文字中有“石堂山”、“开皇中宇文”、“因于旧基而立庄宅尔”等字样。有研究者认为,这里的宇文氏,很可能是“隋开皇五年担任绵州刺史的宇文正礼”。而崔融偕夫人到石堂山祈福求子后刻立的石碑是“大周久视元年”,说明石堂院在隋开皇以前就已经存在,所以碑文中有“因于旧基而立庄宅尔”的记载。
          唐代绵州营田判官李汭在游览石堂院后写下《高凉泉记》,文中有“地由古观,废非一祀”的内容,还有“沈君必将复其层构”等字样。这里的沈君,即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游览石堂院后写下《崔文公魏城县灵泉记》的魏城县令沈超。从这些文字似乎可以看出,石堂院最初是一个古寺观,后来被毁,在沈超的倡导下重建恢复到最初的规模。
          石堂院最初的规模有多大?史志中并不见记载。不过,在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1)石刻《西川路转运司帖石堂院》中,有“今据绵州魏城县状申石堂院现留房屋舍十一间”的内容。可见在宋初时,石堂院的规模不小。
          山有灵泉之地
          奇石悬空,是魏城石堂院的一绝,而院后的高凉泉则为石堂院增添了不少灵气,备受历代文人推崇。遗憾的是,高凉泉或因地质结构变化已经消失。
          高凉泉,又名灵泉,在石堂院东侧,早年清盈的泉水流淌不断。在泉眼不远处的山坡,有一块倾斜的巨石。当地人称,这块巨石原在坡上矗立,但后被人为破坏而倾斜,上面有4方唐宋时期的石刻题记,其中3方都与灵泉有关。
          第1方就是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魏城县令崔融游兴石堂院高凉泉后创作的《灵泉记》,文字已经风化。第2方是李汭写的《高凉泉记》中记载,“其阳崖产高松凉泉,夏不知暑”,评价高凉泉“玉滔潺湲,众籁成吟”。第3方是魏城县令沈超与其弟观察推官沈杞及主簿韦曙同游石堂院,拜读《灵泉记》后写下的《崔文公魏城县灵泉记》,书法精美,行文流畅,文笔优美,保存相对完好。
          在李汭写的《高凉泉记》中,转述沈超对高凉泉的评价,“山无泉不灵,泉非山不清。我有灵迹,子能觏乎”。南宋绍熙甲寅(1194年)的一则留诗有“何处足清凉,山南古石堂,溪沙留虎迹,水影上僧房”等文字。清代汪广猷在石堂院所留的题跋中,记载石堂院及高凉泉在历代的影响,并评价“高凉泉不在惠山泉之下”。
          到明末时,石堂院被损毁,清康熙年间重修。根据民国《绵阳县志》记载,由“清康熙中里民任作斌建”。但是,由于后来保护性建筑被毁,长期暴露在外,受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石堂院最终走向没落。
          珍贵的历史文化碎片
          石堂院摩崖造像虽然规模不大,但因其所处的环境独特,以及丰富的石刻题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石堂院的摩崖造像中,仅第1龛保存完好,体量较大,具有明显的晚唐风格。其他造型体量普遍偏小,造像相对较差,且基本被毁。由于现存造像距今时代久远,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石堂院保留了大量石刻题记,从唐至宋、清,时间跨度千年以上,现存较珍贵的有9处。其中,悬石西侧题刻的《宋西川转运司贴》,记录了宋朝西川转运司确定保留石堂院,继续开展佛教活动的历史。灵泉附近巨石上的《冉震甫放粮记》题记,记录了宋绍定己丑(1229年),魏城遭遇饥荒,冉震甫赈济灾民的历史。当时“魏城有一万零二百三十一户,三万五千一百八十三口人”,并有“散廪以硕记六千四百一十有六”等重要历史信息。
          清乾隆年间,汪广猷《题跋》对石堂院唐宋以来的题刻进行归纳,并对石堂院高凉泉泉水进行高度评价。清光绪魏城驿丞袁斌又在石堂院赋诗三首,回顾石堂院的历史,吟诵石堂院的清幽灵秀。
          这些石刻题记内容丰富,真实反映了魏城自唐以来的人物、自然风光、宗教管理、赈灾救灾等历史信息,成为研究古魏城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正是因为石堂院现存摩崖造像和石刻题记的价值所在,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李志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底部站长删除!
绵阳人说绵阳事!关注绵阳论坛!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客户端|绵阳论坛 ( 蜀ICP备2022009813号-1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安全网站

GMT+8, 2024-4-19 16:50 , Processed in 1.294803 second(s), 4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5-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