劰载中...

绵阳论坛官网 - 绵阳人的网上家园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涪江诗韵间邂逅绵州千古风华——从《渡涪江》看王士祯笔下的诗意绵州

[复制链接]

483

主题

484

帖子

215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14 20:0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
涪江诗韵间邂逅绵州千古风华——从《渡涪江》看王士祯笔下的诗意绵州,绵阳论坛
          □记者 张登军/文 王勇/图
          渡涪江
          清·王士祯
          涪江江水抱山流,不见唐家帝子楼。
          记得江东诗句好,淡烟乔木是绵州。
          入蜀祭告 邂逅涪江
          提及清初诗人王士祯,或许不少人会感到陌生,可当说起“淡烟乔木是绵州”,许多人都会恍然大悟。这句诗,正是王士祯创作《渡涪江》后,馈赠给绵阳人的宝贵文化财富。
          王士祯的诗文大多以山水为主题,多数创作于他宦游的旅途之中。他一生有两次入川的经历。第一次是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他以户部郎中的身份奉命“典四川试”。据《秦蜀驿程记》记载,他从京师启程,到达广元后改道苍溪,途经阆中、南部、盐亭、潼川、中江等地最终抵达成都,这次往返都未经过绵州。
          第二次入川是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王士祯领受皇命前往成都祭告江渎。《秦蜀驿程后记》记录下了他的行程:当年二月初三,他从京师出发,四月二十三到达魏城驿,二十四日从抗香铺向绵州城进发,在富乐山下“舟渡涪江”,当晚便留宿在绵州官署。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涪江洪水泛滥,导致州城西北“公私庐舍皆汩没”,州署不得不移至城西南,王士祯此次便“暂讬宿焉”。在《秦蜀驿程后记》里,他不仅记录了这段历史,还描述了绵州的巴字水、思贤堂、六一堂、渔父村与涪翁等人文景致。而那首著名的《渡涪江》,正是他此次入川到达绵州后所作。
          诗笔点染 绘就绵州
          这次入川祭告江渎的行程中,王士祯一路上都有门生迎送,每到一处,灵感迸发,留下了许多诗文。
          从剑门蜀道一路走来,抵达魏城驿后,他的门生、绵州州守李萃秀专程赶来迎接。四月二十四日清晨,门人刘侍御(修贤)听闻消息后赶到抗香铺,陪着王士祯吃过早饭,一同向绵州城进发。在富乐山下,他们乘船入城,眼前“三江环流”的绵州城,让诗人的思绪如江水般翻涌。
          入住绵州的那个夜晚,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对于诗人而言,这样的雨夜最易触动情思。王士祯提笔挥毫,写下了那首对绵州影响深远的《渡涪江》。诗中,“涪江江水抱山流”运用拟人、写实的手法,将“三江绕城”、山水相依的绵州风光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曾经越王李贞担任绵州刺史时在龟山修建的高楼已损毁不见,王士祯以“不见唐家帝子楼”表达内心的遗憾,这一笔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时空感。
          一路走来,绵州的美景让他难以忘怀,想起罗隐《魏城逢故人》中对绵州的赞美,他以“记得江东诗句好”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顺势引出全诗的点睛之笔“淡烟乔木是绵州”。从“淡烟乔木隔绵州”到“淡烟乔木是绵州”,仅仅一字之差,却让整首诗的意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古老的绵州宛如一幅充满诗意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展现在世人眼前。
          自此,从《魏城逢故人》到《渡涪江》,“淡烟乔木”成为了绵州城市风光与自然生态的代名词,更是绵州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
          古道来去 情寄诗篇
          康熙三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清晨,王士祯“沿安昌水行,食皂角铺”,向着成都继续前行。完成祭告江渎的任务后,五月十六日他从成都踏上返程。五月十九日,在金山铺用过午饭后,门人刘侍御、知州李秀萃前来迎接,他再次夜宿绵州。五月二十日清晨,“雨渡涪江,门人刘侍御李州守别归”。
          这次绵州之行,王士祯想必也在绵州城附近游览了一番。在涪江畔,他看到一片茂盛的草地上有一群鹿悠然自得,触景生情,写下了《咏鹿》:“抱郭涪江碧玉流,一川丰草鹿呦呦。倦游忽忆杨岐语,只有渠侬得自由。”旅途的劳顿以及仕途的压力,让他对禅宗高僧杨岐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羡慕。
          往返绵州的旅程中,门生们礼节周到,一路又有美景相伴,王士祯心情愉悦,于是给绵州知州李秀萃写了《寄绵州守》:“西南芳草路,几驿到绵州。蜀道风云外,涪江日夜流。丹青楚公壁,城郭越王楼。故里康浪水,何人弄钓舟。”这首诗既描绘出古蜀道沿线与绵州的自然生态美景和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也流露出王士祯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从“西南芳草路,几驿到绵州”推测,这首诗大概是他在回京师的路上所作,与“西南”的方位也相契合。从《咏鹿》到《寄绵州守》,不难看出时年62岁的王士祯内心或许已有了“无官一身轻”的念头。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放下仕途,回京后的几年里接连升职,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才罢官归乡,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故乡病故。
          小知识
          王士祯,原名王士禛,山东新城人,是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自号渔洋山人。顺治十五年,他高中进士,一路仕途顺遂,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去世十年后,雍正即位,因“禛”字犯讳,他被改名为“士正”;到乾隆年间,又因“正”与原名读音不符,被诏改为“士祯”。其一生著作颇丰,《带经堂集》《渔洋山人精录》《池北偶谈》等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编辑:谭鹏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底部站长删除!
绵阳人说绵阳事!关注绵阳论坛!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客户端|网站地图|绵阳论坛 ( 蜀ICP备2022009813号-1

返回顶部
x

扫码注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安全网站

GMT+8, 2025-10-14 05:26 , Processed in 1.401204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5-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