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论坛 - 绵阳人的网上家园 !
标题:
传承中医国粹 弘扬医德仁心——解读绵阳南山《郭玉读书台遗址》石刻
[打印本页]
作者:
绵网编辑
时间:
2024-8-25 20:29
标题:
传承中医国粹 弘扬医德仁心——解读绵阳南山《郭玉读书台遗址》石刻
石头上雕刻的《后汉书·郭玉传》
在绵阳南山公园内,有一方《郭玉读书台遗址》石刻。在石刻的背面,雕刻着《后汉书·郭玉传》全文。
这一方普通的石刻虽是当代刻立的,但《后汉书》清晰的记录了从涪翁到程高、郭玉之间的医学传承关系,勾勒出汉代时期古绵阳中医学发展概况。
两汉时期的医学传承
走进绵阳南山公园,在临近南塔西侧的一处小广场外侧,《郭玉读书台遗址》石刻映入眼帘。石刻的表面,留下风雨与岁月的印迹。石刻背面的《后汉书·郭玉传》字迹清晰。里面同时出现了涪翁、程高的简介及医学故事,完整地勾勒出西汉末至东汉时期,古绵阳中医院传承与发展的脉络。
《后汉书·郭玉传》先是介绍郭玉是广汉雒人,传承涪翁。综合地方史志的记载,涪翁是在西汉末至东汉初,“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但人们并不知道他来自哪里,只因他经常“渔钓于涪水”,于是称其为涪翁。
涪翁精通医术,尤其擅长针灸,“见有疾者”就用针砭之术治疗,效果特别明显,病人很快得以康复。涪翁治病不论贵贱,也从不向病人收取费用,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他还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
程高四处寻访名师多年,最终被涪翁收为弟子。程高聪明好学,得到涪翁真传,以涪翁为表率,“亦隐匿不仕”,在民间潜心医学、治病救人。广汉雒人郭玉,在很小的时候慕名到涪县,拜程高为师。
在涪县学医期间,郭玉在今天的南山上修建茅屋发奋苦读,学会“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他同样继承了涪翁、程高的仁德品质,在民间广施医术救人,无论是有钱人还是无钱人,都尽心医治,治病效果明显,赢得很好的口碑。当时,东汉王朝已经建立多年,政局稳定,郭玉的医术引起朝廷关注,经推荐后入宫担任御医。
郭玉的“汉宫医事”
史料记载,郭玉是在汉和帝(公元89-105年)时入宫的,担任太医丞,一直到去世。《后汉书·郭玉传》记载,郭玉应召入宫后,治病“多有效应”。汉和帝听说后,感到惊奇不已,决定亲自验证一番。于是,汉和帝找来手臂白嫩的宠臣和一名宫女藏在幕后,每个人伸出一只手让郭玉诊断。郭玉验脉后告诉汉和帝,病人“左阳右阴”,脉象显示有男有女,是不同性别的奇异之人,怀疑有其他缘故。这次验证,让汉和帝对郭玉的高明医术赞赏不已。
郭玉有一颗仁德之心,也不自傲,即使是贫穷低贱的仆役,也尽心尽力为他们医治,病好得也快,但对达官贵人治病时,病情总是起色不大,这让很多人不满。汉和帝得知后,心里有些不快,就让一个生病的官员打扮成普通人,穿上破旧的衣服并更换住处,请郭玉治病,郭玉只施一针病就好了。
汉和帝得知后责问郭玉,郭玉答复说,医生治病时需要全神贯注,理解、领悟患者的病情,达官贵人们位高权重,为他们治病时他们往往俯视,让医者心怀敬畏恐惧之心,增加了治病的难度。让医者不能根据身体情况用药,所以很难治愈。上述应答,就是郭玉提出贵人疗疾“四难”,汉和帝听后,大为赞赏。
延贤山上寻先贤
因为郭玉拜师程高,传承涪翁医学,后人在郭玉去世后将南山改名延贤山,并在他修建茅屋苦读的地方建延贤堂,将郭玉作为乡贤祭祀。
在现存的志书中,有关延贤堂的记录是只言片语,仅有“玉读书南山之延贤堂,祀乡贤”的记载,至于何时将郭玉作为乡贤祭祀,而延贤堂又是何时修建也不得而知。同时,地方志书中关于延贤堂的记载,也仅是指出所在方位,是现在的南山公园内。
绵阳南山公园始建于1955年,1986年扩建,有老年人回忆,公园里原有“郭玉读书台遗址”,即古延贤堂所在的位置,到上世纪90年代废弃。后来,原遗址才有了《郭玉读书台遗址》石刻。
在历史的进程中,延贤山之名仅存在史书记载,延贤堂早已消失,但从古涪县开始到当代绵阳,一直在推动“延贤”之举,将涪翁、程高、郭玉的故事以诗文、地名、碑刻等方式传承下来。在《郭玉读书台遗址》石刻所在的广场,几年前成为“中医文化宣传园”,介绍郭玉与涪翁的医学传承故事,宣传绵阳传统中医文化。
虽然古迹不在,石刻是新立的,但仍可以让后人得知,郭玉就是在这里发奋读书,并从这里出发,最终成为一代名医。为了弘扬郭玉发奋苦读的品德,再续“延贤”之举,绵阳南山中学于2007年在校园内修建仿古延贤亭,成为一大景观。
(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编辑:谭鹏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底部站长删除!
欢迎光临 绵阳论坛 - 绵阳人的网上家园 ! (http://bbs.0816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