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网编辑 发表于 2023-5-14 20:35:17

唐风宋韵何处觅 北山院里品余音

http://www.myrb.net/upload/2023/5/1482333152.jpg
          天王造像
        http://www.myrb.net/upload/2023/5/1482345821.jpg
          摩崖造像
        http://www.myrb.net/upload/2023/5/148248244.jpg
          “经柜子”造像
        http://www.myrb.net/upload/2023/5/1482429839.jpg
          魏城镇北山院摩崖造像
          在绵阳游仙区魏城镇,北山院是一个特别的文化标识。魏城北山院诞生于唐代晚期,部分造像还有明确纪年,年代以唐宋为主,是研究宋代特色摩崖造像的形成原因和风格源流的重要资料。201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绵报融媒记者 张登军 文/图
          魏城北山藏古寺
          沿着绵梓公路,经游仙区魏城镇往梓潼方向约700米,左拐沿着一条水泥路即可到达北山顶,一幢古朴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北山院所在。
          北山院又名大佛寺,摩崖造像就分布在建筑后面的石壁上,现存造像20龛,有弥勒佛、观世音、地藏与十王等,多数保存状况较好。龛型以方形龛为主,第2、3、5、7龛为拱形龛楣,第6龛和第11龛均有龛门,横剖面形制一致。
          在第6号龛内,雕刻着一尊三头八臂天王像,左右各有一侍者。天王头戴冠,高鼻,双眼圆睁,大嘴微张,嘴角上翘,上身赤裸,下着裙。天王造像左右各有四手臂,其中左边最上一臂执绳,第二臂握金轮,第三臂手持剑,第四臂则曲于胸前。右边最上一臂执金刚杵,第二臂执斧,第三臂向下握一圆形物,第四臂曲于胸前。
          9号龛内为阎罗雕刻,共12部分,内容不同,人物姿态、服饰各异。第10龛分6部分,残存造像72尊,有题记8处。第12号龛、13号龛,分别有高浮雕菩萨坐像一尊,面部残损。
          在石壁末端,有金刚经全文及校验本各一方,全系楷书雕刻,字体工整,但风化严重。距石壁左侧约50米处,有一块外形像柜子的石头,人称“经柜子”,编号为16至20号龛,雕刻造像近400个,有题记多处。
          穿越唐宋的回音
          北山院的起源,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造像中的题记及纪年显示,魏城北山院摩崖造像开凿于晚唐时期。
          在北山院摩崖造像第1号龛有“乾符二年(875年)”纪年,第2号龛有保存相对完整的阴刻题记,残存11列字,有“乾符四年(877年)十月二十日”的纪年;第5号龛则有“建置北山院”及“乾符七年(879年)十二月十四日”等内容。第13号龛有“中和元年(881年)十月”题记。
          200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文物局、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启动了绵阳地区唐代龛窟调查研究工作,在对北山院摩崖造像进行清理时,还发现两通残碑,分别有“乾符五年三月十五日”和“大观二年(1108年)戊子、大观庚寅(1110年)”等纪年题刻。
          从题记及纪年文字可以看出,魏城北山院开凿年代始于唐代晚期的唐僖宗在位期间,且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以第2、3号龛最具代表性,造像身体浑圆,但姿态僵硬、璎珞和衣纹简单,表现出明显的晚唐风格。
          到北宋时期,北山院又有造像开凿,比如第4龛的造像、第10龛的“十王与地藏菩萨”、第11龛的“圣僧”造像、第12和13号龛的造像等,内容风格和夹江千佛岩、大足北山的部分宋代造像一致,第16号到20号龛的“经柜子”上的造像,从风格上看属于明清时期开凿。
          北山院的历史印记
          北山院所在的魏城镇,古为魏城县治地,是金牛古道上著名的商业和军事重镇,也是古代绵州通往川北各地的古道所在之处。
          正是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北山院自建成后,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佛教圣地,不断地增刻、改凿。在游仙区魏城镇编选的《古驿魏城》收录不少与北山院相关的诗文,从“好个北山院,九重十八殿。意诚工告竣,金银露一半”这首诗,可读出北山院过去非同一般的恢宏气势。
          到了宋代,长期风雨侵蚀,让北山院建筑和石崖上的摩崖造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宋神宗时期,朝廷曾拨专款对北山院建筑及摩崖造像进行维护。到清代时期也曾进行维修。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60年代初,政府拨付专款,在石壁上修建房屋保护摩崖造像。在“文革”时期,北山院中殿宇及石刻大佛像、十八罗汉等悉数被毁。同时,石壁上用于为摩崖造像遮挡风雨的房屋也被炸毁。
          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魏城北山院摩崖造像在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7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划定了3000平方米的保护范围,树立了保护标志,并建立了保护档案。2012年,北山院摩崖造像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珍贵的文化记忆
          北山院摩崖造像所承载的文化特性,成为研究唐代晚期到北宋时期佛教造像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摩崖造像自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之后进入四川地区,在唐代达到鼎盛,而摩崖造像艺术也得到很大发展。唐代四川的摩崖造像不仅数量多,雕刻质量也臻于成熟,走出了西方艺术的影响,人物形态饱满、大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表,摩崖造像的鼎盛意味着佛教的盛行,而北山院的唐代摩崖造像正体现了上述特点。
          在北山院的造像中,宋代的“十王”造像也具有代表性。地藏与十王经的内容在民间有广泛影响,魏城北山院遗存的“十王”造像不仅将“十王”的名称清楚标注,人物刻画也极为生动,是研究宋代特色佛教造像形成原因和风格源流的重要资料。
          北山院的摩崖造像主要集中在唐代和北宋,从风格上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唐代中期、晚期时长安地区流行的造像特点,比如高度超过脸长的椭圆形高发髻、程式化的冠缯带、“父”字形天衣等,可以看出长安地区的晚唐造像对四川地区的影响,也可说明宋代特色的造像风格在唐代晚期就已经在绵阳地区形成并流行。
          值得注意的是,北山院摩崖造像诞生时期,北方多战乱,先后发生了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从北山院唐代摩崖造像的形态、工艺可以看出,当时的四川并没有受战乱影响,相对安定,经济相对发达,民众的精神状态良好。
        编辑:李志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底部站长删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风宋韵何处觅 北山院里品余音